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科技日报】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作者:来源: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7日 11:00浏览次数: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10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共计230余家单位,涵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及上下游配套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会。

稀土发光材料是稀土科学、合成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也是稀土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精尖”环节。

研讨会为期3天,设置有大会报告、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共计360余场报告,议题涵盖发光材料的基础和理论计算、照明与显示发光材料及应用、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应用、纳米发光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等9大方向,内容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等全链条。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洪杰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在稀土纳米晶发光调控技术上,突破了尺寸均一性与发光效率难以兼顾的瓶颈,相关成果入选国际顶级期刊年度亮点。在应用转化层面,高效稀土发光显示材料成功应用于国产Mini/Micro LED屏幕,让我国在高端显示领域拥有了自主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当下,正是全球发光材料领域技术变革关键期。他表示期望我国科研人员持续深耕基础研究“无人区”,积极探索稀土发光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为深空探测、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撑。同时,他呼吁加强跨学科融合创新,推动稀土发光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领域结合,如开发可用于精准医疗的发光探针、借助AI优化材料设计流程等,让稀土发光的价值延伸到更多新场景。

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委会主任、大会主席林君研究员则透露,“十五五”期间,专委会将重点组织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显示照明、生物医学等高端应用领域,突破稀土发光材料性能瓶颈,推动其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的深度融合。二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力争实现高端产品产值占比。三是在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加强我国在稀土发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本届大会由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联合承办。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怀德在开幕式上介绍,学校化学化工学院在稀土发光材料领域基础扎实,在农用发光材料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学院拥有国家化学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能转换材料”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近五年,学院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化学学科ESI排名自2012年起稳居全球前1%,为稀土发光材料研究与开发储备了经验与人才。

另悉,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的“双一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学校现有24个学院,学科体系完备。其中,化学等12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下一条:【科技日报】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