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嘉伟)“没想到,同学们用废旧高分子材料做出来的工艺品会这么漂亮!”当一个个精致的乡村别墅、小熊玩偶等模型摆在课桌上时,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易春旺满心欢喜,“同学们的作品总能带给我惊喜,这可不是一般的手工课,而是一堂严肃认真的资源循环课。”
湖南师范大学是全国第一批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曾经面临无课程体系、无教材和无培养方案的三重难题。为了实现从“0”到“1”的系统性突破,学校构建起产学研高度融合的资源循环教育理念模式,培养了一批复合型资源循环专业人才。
“过去,冠以‘资源循环’的企业多是经营废品收集,资源循环专业一度被歪曲为‘垃圾’专业。”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谭东波讲道。为了让学生摆脱专业偏见,学院教师带着学生去参观各类化工厂。学生们看到,有的化工厂黑烟熏天、灰尘遍地,另外一些则空气清新、环境清洁。“能否有效实现资源循环,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天壤之别的。”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体会到,资源循环原来“循环”的是绿色。
学生们重拾对专业的信心,却又在专业学习上犯了难。高分子材料种类、成型加工方法过多,像“喷丝成型”和“牵伸卷绕”之类的工艺听起来更是犹如天书一般。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行业中使用的最新工艺,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师亲临企业生产一线示范、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讲授工艺技术、操作技能和规范的教学模式,把产业最新知识与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一张张从工厂拍摄的设备照片、实际生产运行的现场视频,让我直观地了解纤维是如何从聚合物熔体中喷出冷却,又是如何被收集并缠绕到纸筒上。”该专业2018级学生邓雨说。
在橡胶材质的黑色背景板上,学生用树脂碎片拼接出来的芭蕾舞者昂首阔步,这是在“化废为宝”特色课程上一组学生交出的作品。易春旺说,热固性塑料和橡胶无法熔融加工,只能粉碎作为填料,所以同学们使用废旧橡胶作为底版,而使用热固性树脂碎片进行拼接,不仅使画面富有艺术感,而且真正考虑到了每种材料的不同特性。
“在‘化废为宝’的课堂上,学生们从最开始的简单制作,到运用材料特性进行自主创新,最后甚至通过艺术表演的方式呈现表达,真正做到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提升专业综合素养、开阔视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谭亮介绍道,在校期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3年以来,该专业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39项,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10多项。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资源循环专业创办以来,学校已经持续为国家绿色能源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资源循环创新创业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全力培养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业实操娴熟的资源循环领域的杰出‘化工人’。”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杨荣华说。
原文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d9ee3a8dfd7645e0a7d83c6ba8989f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