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搜索结果

搜索结果
我校承办分析化学学科2010年度“仪器专项”汇报与交流会
8月28日,我校承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2010年度“仪器专项”汇报与交流会在红楼五楼会议室开幕。校长刘湘溶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出席仪式并讲话。 此次会议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承办。中科院院士、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姚守拙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与来自全国20余所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将开展为期一天的交流活动
发表时间:2010-11-19

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来我院交流访问
2009年8月7日,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应邀来我院重点实验室访问,并为我院师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据了解,陈冠华教授曾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是第六届CUSPEA成员。1986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92年获化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做博士后。1999年至今,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2002年获“香港大
发表时间:2010-11-19

化学化工学院召开团队建设交流会
2010年10月28日下午,为积极推进学科团队建设,化学化工学院团队建设交流会在院会议室召开。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尹笃林教授,副院长陈波教授等院领导与各学科团队领头人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尹笃林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团队建设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后学科发展的目标,并提出了学院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重点建设的学科团队。接下来分别由各学科团队领头人就学科团队概况,主要研究内容,项目研究及成果情况
发表时间:2010-11-09

宋建新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
宋建新教授课题组在卟啉类功能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方面再次取得进展,在国际顶尖期刊J. Am. Chem. Soc发表了相关学术成果 “meso-triaryl Substituted Smaragdyrins: Facile Aromaticity Switching”(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07973)。宋建新教授从2011年9月加入
发表时间:2018-11-14

宋建新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
宋建新教授课题组在卟啉阵列构筑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国际顶尖期刊Angew. Chem. Int. Ed.发表题为“Strategic Construction of Directly Linked Porphyrin-Bodipy Hybrids”的学术论文。宋建新教授从2011年9月加入湖南师范大学后,一直围绕卟啉化学开展研究,2014年以来连续三次在该刊发表学术论文,这标志着宋建
发表时间:2017-08-04

张友玉教授课题组在稀土上转化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被CrystEngComm刊为封面文章
我院张友玉教授课题组在研究稀土上转换荧光晶体材料的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硕士研究生尹帮达以第一作者在CrystEngComm发表题为“Salt-assisted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NaYF4:Yb3+,Er3+nanocrystals from cubic to hexagonal”的论文,影响因子3.858(DOI:10.1039/C4CE00650J),该论文
发表时间:2014-10-08

宋建新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宋建新教授课题组在卟啉类功能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发表题为“Singly and Doubly Neo-confused Smaragdyrins”的学术论文。宋建新教授多年来一直围绕卟啉化学开展研究,近5年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连续发表学术论文6篇
发表时间:2019-11-14

我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在Chem. Eur. J. 上发表论文
我院宋建新教授课题组工程硕士黄伟明同学以第一作者在Chem.Eur.J.发表题为“AzobenezeneBridgedPorphyrinNanorings:Syntheses, Structures, andPhotophysicalProperties”的论文,影响因子5.7(DOI: 10.1002/chem. 201502296)。Chem.Eur.J.(欧洲化学)是化学一级学科领域
发表时间:2015-09-04

宋建新教授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论文
我院宋建新教授课题组在卟啉阵列组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组装了无桥连接的最小卟啉环状阵列,研究表明新组装的阵列内各卟啉单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电子相互作用。在国际顶尖刊物 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3.8)发表题为“Synthesis of Direct β-to-β Linked Porphyrin Arrays with Large Electronic
发表时间:2014-08-27

退休教师何鼎胜的概念密度函数对萃取络合反应的研究成果在JPCA上发表
通过理论方法预测两种反应物发生亲电或亲核反应的位点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实用意义。若能可靠地预测出反应物不同位点反应活性的高低和选择性,由此论证主反应和副反应发生的可行性对反应路线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可防止化工生产中不必要的浪费。理论上预测反应位点可靠的方法是从头算动力学模拟,但该法计算成本过高。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基于过渡态理论进行计算,对于多原子体系过渡态难找且计算复杂繁琐,很难
发表时间:2014-05-03

我院硕士研究生陈琼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
我院张友玉教授课题组在探索硅量子点类酶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硕士研究生陈琼以第一作者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Water-Dispersible Silicon Dots as Peroxidase Mimetics for High-Sensitive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Glucose”的论文,影响因子6.378(DOI
发表时间:2014-04-23

共有 5,58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508 页   当前第 25 页